NEWS
时间:2024-04-23 12:05:46 来源: 作者: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形态。在文化产业中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动能优势,不仅可以提升文化产业要素、创新文化产业业态、夯实文化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而且会赋予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更深沉、更持久的生命力。
提升文化产业要素,以高质量供给回应人民期待。增加高质量的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要形成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亟须塑造出更高素质的生产者,即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弱化创新意识不足等对文化生产活动的限制,为形成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创造前提条件。其次,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要形成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需要创造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即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工具,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文化生产工具,如虚拟制作技术、数字人、3D数字建模、游戏引擎等,为类人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领域文化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再次,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需要拓展出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即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对象,将文化创作的范围扩展至内容产业、平台与传媒产业、文化制造产业等,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注入,使得这些产业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只有文化产业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创新文化产业业态,以发展创新引领产业潮流。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向创意创新内容转型,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一要在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用好“数字+”新技术,推动内容型文化产业的推陈出新,在数字艺术、数字演艺、数字娱乐、数字出版、数字旅游、数字设计等业态上着力创新,用“数字+”引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潮流。二要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不同艺术形式间的交互融合上下功夫,持续探索新质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发展前沿,推动诸如戏曲、歌剧、演唱会、相声、小品等艺术的在线与在场呈现搭配、线上与线下形式交融,推动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艺术形式向沉浸式体验、增强现实等互动模式发展,做好传播型文化业态的新质化转型。三要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类脑智能、人机接口等新质生产力手段,升级体感装置、智能终端、人机交互、高清显屏等数字文化装备,推动技术型文化产业智能化转型,创造技术型文化产业新业态。四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旅游景区、产业园区、休闲街区、主题公园、文博场馆、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居家等领域,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创建沉浸式体验空间,将科技元素、创意元素和时尚元素相融合,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型场景混搭的业态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的绿色化转型。
夯实文化产业链条,以科技赋能强化产业能力。用新质生产力夯实现代文化产业链条,要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品质、塑造新兴产业链上下功夫。一要在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验货、售后、后勤等链式形态中的作用,将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文化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让网络联动、用数据说话、让链条跑路,以提升文化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增强文化企业的价值创造、价值增值能力。二要在文化产业链条品质上下功夫。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文化潮流和时尚方向,发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链条品质提升中的关键性作用,深入推动文化产业链条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用生产力管控产业链条的运行成本、提高文化产业链条的组织运行效率、保证文化产业链条的顺畅运行;另一方面,要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文化企业在文化产品供给中谈判议价、资源获取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三要在塑造新兴文化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新兴文化产业代表着文化发展潮流、体现文化发展时尚,其产业链条还处于探索之中,亟待培育和完善,这要求根据文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逻辑和现有产业的时空布局关系,将新质生产力融合其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式形态。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优化新兴文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耦合程度;另一方面,用新质生产力调整新兴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提升产业层次和链接水平。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以集成协同带动共生发展。文化产业化发展,优化布局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在遵从市场规律、行业禀赋和产业基础上,规划一批新质生产力引领的高端文化产业带、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中心,生成新的文化产业IP,创设新的文化产业符号。二要将购物、社交、旅游等融合度较高的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依托数字集成技术生成新的文化名片,打造新的文化形象,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商业、社交产业、智慧教育等产业形式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文化+”的新兴产业模式,促成部分高端文化产业间的集成协同,共同带动行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要糅合新质生产力与民族、地域、城市文化优势,利用诸如数字化保护、虚拟现实再现等现代科技手段,用新质生产力更科学、更生动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协同、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