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19-05-06 12:20:56 来源: 作者:
袁洪滨在创作丝画作品《千里江山图》。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摄
新华社合肥5月6日电(记者刘方强 水金辰)取一撮棉花,拿一把剪刀,选一个镊子,通过拉、捻、搓、剪等手法,凭借手工摩擦产生的静电,将一丝丝棉花贴到画板上,最后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画作。
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为“丝画”,又叫“棉花画”。丝画不仅具有丝棉肌理的自然美,还有浅浮雕的层次美,让人耳目一新。很难想象,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竟萌发于普通的生产劳动。
1979年,袁洪滨通过招聘,成为安徽省马鞍山市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由于每天和棉花打交道,他琢磨着如何让纺织工作变得有趣。受到自己绘画兴趣的启发,他利用业余时间探索用棉花丝作画。
“棉花的搓捻是基础,可以让丝画产生层次感。但是这一搓一捻,我觉得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袁洪滨说。历经潜心专研与创新,小小的棉花在他的手里玩出了新花样。
袁洪滨丝画美术馆里展示的作品。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摄
十年后,袁洪滨的丝画艺术已经趋于成熟。这一年,他的作品受邀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展。为了此次展览,袁洪滨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技艺,摈弃所有的干扰,创作了关于周总理的《最后的时刻》。
“那时候见到人都绕着走,不愿意和别人有太多的交流,完全把自己沉浸在那幅画里。”袁洪滨说。
一天中午回家吃饭,等他吃完饭赶回来的时候,打开车间的门,他一下傻了。因为窗户没关,风一吹,用来调整照进屋子里光线的三合板倒了,刚好倒在画面上,画面上的棉丝整个洒落一地,他一下子瘫掉了。
“恢复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即便恢复起来,很多原汁原味的肌理和感觉,包括当时的力度、柔软度都没有了。”说到这里,他开始变得激动。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改进的过程。创作者反复摸索,找到最佳的角度。有时觉得可能找到了,后来又被自己否定了,然后再去找。
“有的作品我们需要反复调整修改,甚至超过一年时间。”张家红也是一位丝画大师,在洪滨丝画美术馆已经工作了20多年。
“一开始都要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棉花拉毛’这个动作,由于不同的力度、角度,都会拉出不同的效果,需要连续几个月练习这个动作。”张家红说。
目前像张家红这样的丝画创作者在洪滨美术馆还有20多位,一张画板、一撮棉花、一把剪刀、一个镊子构成了他们的艺术世界。
袁洪滨丝画美术馆里正在创作的艺术家。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摄
据介绍,袁洪滨先后总结归纳出130多种手工技艺的搓、拉、捻、剪、贴、拔等技巧和方法,作画使用棉花的颜色达到几百种。目前的丝画创作包含了各种物理状态的丝,比如真丝、棉麻、化学纤维,甚至还有动物丝。
“这里的作品太逼真了,我今天也是慕名而来,想买两幅画带回台湾。”台商简元洪说,他在马鞍山经营企业,因为最近要回台湾一趟,专门过来挑选几幅画准备送给朋友。
现在,袁洪滨已经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享誉中外。他的部分作品被知名博物馆收藏。
发源于手工劳作的洪滨丝画,以丝绵为媒、指尖为笔,一丝丝、一缕缕贴绘出精彩的艺术世界,古老的丝棉和现代的手工技艺在这里完美“相遇”,丝画艺术也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盛开的一朵“工艺奇葩”。